05 January 2010

新鲜人, 你条件够吗?

新鲜人, 你条件够吗?

资料来源:星洲日报副刊 发表时: 2005年11月05日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每一年,大量从大专学院和大学毕业的学生涌入社会工作,他们年轻、朝气勃勃,是社会的驱动力。但是,学校的象牙塔和现实社会是有差距的,毕业生几乎没有过渡时间就变成社会新鲜人,所应付的人与事都和求学时期不一样,他们的学问和技能一旦放在工作领域里,往往有衔接不到的状况出现,很多时候,这跟本身的观念及态度有关。


新鲜人要求多
拉曼学院院长容铼娣硕士针对时下一些年轻人的态度批评说∶“很多年轻人自恃是大学生,就不屑去应付某些工作。”她举例说∶“有一个个案是这样的∶有一个大学生对老板吩咐他去复印文件而感到不忿,觉得自己堂堂一个大学生,怎能去做这麽‘简单’的工作?”

“后来他反省,觉得复印文件也是在帮老板解决问题,而且说不定文件是机密的,所以老板才让他去负责做这件事。”

容铼娣借此提醒社会新鲜人态度要谦恭,必须了解工作的重要。


她也认为许多新鲜人还未付出就要求回报。“他们要求很多,却忘了应该先有效率的表现,才来谈要求。”

容铼娣觉得,现在年轻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,和目前家庭的结构有关。“现在家庭人口少,兄弟姊妹少,使得年轻人出来社会后,不懂得与人相处。出来工作,你没有办法选择你的同事,而团队精神却非常重要。”

跳槽蔚为风气

社会新鲜人对金钱的看法也特别著重。他们介意工作量的多寡,却不介意为了薪金而抄捷径──跳槽。

为了达到薪金快速上涨的目的,许多年轻人不惜以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价码。

看到年轻人在不同公司间跳来跳去转换工作,容 娣担忧的说∶“如果一个员工无法在一个机构逗留比较长的时间,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一个新环境,其技能也无法纯熟,对个人的成长是障碍。而且,不断跳槽的行为,对公司和国家都产生不良影响,会导致生产力的降低。”

在职训练越加重要
现在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,许多新资讯和管理概念也层出不穷。不管是社会新鲜人,还是在职场浸淫多年的老手,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改变,才能够在职场上得心应手。

容 娣因此而有感而发说∶“世界每天在进展和改变,就算你知识丰富,也随时得顺应世界的改变。”她发现,不只是科技在改变,职场的范围也随全球化的到来而扩充,跨界交流的机会增加了。

“面对国际领域和本土环境是不一样的,你必须了解他国的文化,这是你在求学的时候无法体验到的。”

“每上一层楼,你就必须学习新的东西。我们不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,和不同层面的人交往。”她认为,面对迅速改变的环境,应付的方法是∶

.开放你的思维、眼睛和耳朵
.抱终生学习的态度
.多阅读、观察;和别人多交流、合作
.参加工作坊、研讨会、讨论会

雇主对员工的不满
雇主与员工不是对立的,而是互相投资,因此互惠互利的关系是两者之间必须建立起来的关系。雇主付出薪水和培训机会,员工使公司成长,同时也从经验中自我成长。

在容铼娣和各企业的讨论中发现,现在的新鲜人常犯下一些错误或缺乏某方面的技能,而使雇主感到不满。

.不了解顾客服务的重要∶很多人对电话应对的技巧缺乏了解,常给电话另一端的顾客留下不良印象,影响公司形象。

.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∶许多人不但没有为公司解决问题,反而为公司制造问题。

.情绪化∶不懂得和别人相处,情绪化处理人事关系。

.语文能力不好∶特别是英语。在以英语为主导的商业领域里,如果无法掌握相关语言,就无法说服别人而取得生意成果。老板派你出去开会,却没做甚麽决定归来,令公司失望。

.无法面对压力∶这和情绪是相关的,控制好情绪压力就减少。时间的分配也影响压力来源,工作按时完成,压力就减少。

.不视乎场合装扮∶职场讲究形象,但还是有许多上班族在正式场合穿得太随便,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形象。

新鲜人的问题

当政府不断强调在职训练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怀疑从高等教育学府毕业的学生,为甚麽却无法应付工作。
容铼娣觉得问题来自两方面∶

大专院校∶
太注重技能的训练,忽视了社交技能。工作文化没有纳入课程纲要。


学生本身∶
以为拿到文凭就拿到无往不利的护照。在学校求学时只注重念书考试,没有参加课外活动,一旦出来社会工作,变得不懂与人相处。


新鲜人的不足

容铼娣硕士根据她从企业界收集到的资料,发现目前出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,普遍在3个基础上面对问题∶


沟通技巧缺乏
.不懂如何书写履历表/报告/计划书
.不懂电话交谈、应对的技巧
.开会和示范技巧缺乏

IT知识不足
.最基本的电脑常识缺乏
.赶不上科技的发展

自我管理能力差
.忽略装扮对社交的重要
.不了解工作文化
.时间管理和分配差
.缺乏团队精神
.自我醒觉和自我肯定意识不高
.情绪智商低

No comments: